
在功率电子器件领域,GTO(门极可关断晶闸管)和普通晶闸管(SCR)是两种重要的半导体器件,尽管它们的基本工作原理相似,但在关断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,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它们的应用领域和性能表现。
一、普通晶闸管(SCR)的关断机制
普通晶闸管(SCR)是一种具有四层PNPN结构的半导体器件,拥有阳极(A)、阴极(K)和控制极(G)。当控制极接收到触发信号时,晶闸管导通,并且在触发信号撤销后仍保持导通。这种现象源于其内部的正反馈效应:一旦触发成功,内部载流子浓度迅速升高,使其持续保持导通状态,直到外部电流降至零或施加反向电压才能关闭器件。
然而,普通晶闸管无法通过控制极信号直接关断,而是依赖外部电路实现关断。这通常有两种方式:
自然换相关断:适用于交流电路,当电流自然降为零时,晶闸管会自动关断。例如,在交流电的半周期变化中,电流方向发生变化,当电流降为零后,器件会退出导通状态。
强制换相关断:适用于直流电路,需要外部电路施加额外的反向电压或提供额外的换相电流,以降低阳极电流至零,从而实现关断。这种方式通常需要额外的换相电路,如LC振荡电路或辅助晶闸管来提供换相电流。
普通晶闸管的这种关断机制决定了它在高频、大功率场合的应用受到限制,因为它需要额外的换相电路来实现关断,这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。
二、GTO(门极可关断晶闸管)的关断机制
GTO在普通晶闸管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,使其不仅能够通过控制极触发导通,还可以通过控制极实现主动关断。GTO的结构与普通晶闸管类似,也是PNPN四层结构,并具有三个主要电极:阳极(A)、阴极(K)和门极(G)。
GTO的工作原理如下:
导通状态:当门极(G)施加正向触发脉冲时,GTO进入导通状态,与普通晶闸管类似。
主动关断机制:与普通晶闸管不同,GTO能够通过在门极施加负向脉冲来关断器件。当门极施加负脉冲后,器件内部的载流子迅速被吸收,使阳极电流下降至零,从而实现关断。
三、GTO与普通晶闸管关断机制的主要区别
1. 是否能够主动关断
普通晶闸管无法通过门极直接关断,必须依赖外部电路来降低阳极电流至零。而GTO可以通过门极施加负向脉冲主动关断,无需外部换相电路,因此在直流应用中更具优势。
2. 关断速度
普通晶闸管的关断速度较慢,因为它依赖于电路的自然换相或外部强制换相。而GTO的关断速度较快,因为负向门极脉冲可以快速减少载流子,缩短关断时间,提高开关频率。
3. 应用场景
普通晶闸管多用于低频、大功率的场合,如交流整流、电力控制设备等。而GTO因其能够主动关断,常用于高压直流输电(HVDC)、变频器、感应加热等高频、大功率场合。
4. 控制电路复杂度
普通晶闸管的触发控制相对简单,但需要额外的换相电路来实现关断。而GTO的驱动电路较复杂,需要较大的负向门极脉冲来吸收载流子,但它减少了换相电路的需求,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。
5. 损耗与效率
普通晶闸管由于需要额外的换相电路,可能会增加系统的损耗。而GTO的主动关断虽然带来了控制电路的复杂性,但能降低系统能耗,提高效率。
四、结论
GTO和普通晶闸管在关断机制上有着本质的区别。普通晶闸管需要依赖外部电路来实现关断,而GTO可以通过门极的负向脉冲实现主动关断。GTO的关断速度更快、应用范围更广,但控制电路更加复杂,而普通晶闸管控制简单但对换相电路有较强依赖。因此,在实际应用中,选择哪种器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权衡功率、频率、效率和成本等因素。
〈烜芯微/XXW〉专业制造二极管,三极管,MOS管,桥堆等,20年,工厂直销省20%,上万家电路电器生产企业选用,专业的工程师帮您稳定好每一批产品,如果您有遇到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,可以直接联系下方的联系号码或加QQ/微信,由我们的销售经理给您精准的报价以及产品介绍
联系号码:18923864027(同微信)
QQ:7092112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