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沟道效应解析
在晶体材料的离子注入过程中,沟道效应是一种常见现象。当注入离子的方向与晶圆某一晶向平行时,离子会沿着晶体中原子排列相对稀疏的沟道运动。由于在这种情况下,离子与原子核的碰撞次数减少,所受阻力降低,能量损失率也随之减小。这使得注入离子的穿透深度比预期更深,纵向分布峰值偏离高斯分布,呈现出较长的拖尾。这种效应导致注入离子的浓度分布难以控制,增加了工艺的不确定性,甚至可能使器件性能受损,严重时导致器件失效。


二、抑制沟道效应的方法
(一)表面注入非晶材料
向硅片表面注入非晶材料(如SiO或Ge)能够形成一层非晶层,有效破坏表面晶体的有序排列,从而降低沟道效应的发生概率。非晶层的存在扰乱了注入离子的运动轨迹,增加了其运动的随机性。
(二)表面添加薄氧化物层
通过在硅片表面热氧化形成一层氧化硅(SiO₂),利用其与硅不同的晶格结构,打乱注入离子的方向,增强注入过程的随机性,进而减少沟道效应。氧化硅层的存在相当于在晶体表面形成了一层“缓冲带”,干扰了离子沿特定晶向的运动。
(三)预先浅注入元素
预先向硅片表面浅层注入元素(如Si、Ge、F、Ar等),可使表面硅原子非晶化,破坏原有晶体结构的有序性。这种预先处理改变了表面区域的原子排列,增加了注入离子运动的无序性,减少沟道效应。
(四)倾斜晶圆角度
将晶圆倾斜一定角度(通常为7°)进行离子注入。倾斜角度能使注入离子方向偏离晶体沟道轴向,减少沿沟道运动的离子数量。这一角度的选择是理论计算和大量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结果。若倾角过大,在带胶注入工艺中,离子易被光刻胶遮挡,形成较大阴影区,导致注入区域与设计区域偏差;倾角过小则无法有效抑制沟道效应,还可能引发双峰分布等其他问题。




三、离子注入角度的选择考量
离子注入角度的选择对工艺效果至关重要。当注入方向与晶圆存在一定倾角时,注入离子与晶圆内部原子的碰撞概率增加,从而抑制沟道效应。而7°倾角在实际工艺中被广泛采用,主要基于以下考虑:一方面,该角度能有效提高离子与原子的碰撞概率,减少沟道效应;另一方面,它能避免因倾角过大导致的阴影效应和注入区域偏差,以及倾角过小引起的双峰分布等问题,确保注入离子在硅片内的分布符合工艺要求,保障器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〈烜芯微/XXW〉专业制造二极管,三极管,MOS管,桥堆等,20年,工厂直销省20%,上万家电路电器生产企业选用,专业的工程师帮您稳定好每一批产品,如果您有遇到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,可以直接联系下方的联系号码或加QQ/微信,由我们的销售经理给您精准的报价以及产品介绍
联系号码:18923864027(同微信)
QQ:709211280